指导对停工停业的餐馆进行对应备注、注销,加强对平台数据维护。
每天上午的康复训练时间,锻炼不同部位的康复器材开始来回移动。走出家门,找到群体,在文艺活动和康复训练中程勇看到了很多学员的变化,让残疾人有工作有收入的想法也慢慢在东莞扶贫工作队的心中发芽。
身体的不适并未阻碍闫兴涛前进的步伐,怀着创业梦想,在东莞帮扶力量和当地残联机构的帮助下,他当上了一名理发师,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在脱贫攻坚路上,他用行动绽放出不一样的光芒。另一方面,希望提供辅助性的就业服务。在贵州一名医生的帮助下,经过半年治疗,闫兴涛的情况得到好转,开始恢复走动。下午3时左右,学员围坐一桌,加工着发绳、串珠、手工袋等小物件,这是当前中心提供的手工技能培训,一方面促进肢体的协调和康复。经过体检、筛选等多方面的评估,16名在智力、精神、肢体方面有缺陷的残障人士加入其中。
因车祸导致下肢行动能力丧失的小刘,经常在下肢股四头肌训练器上运动,希望多年萎缩的肌肉有所改变。闫兴涛的脚疾源于10岁时的一次事故,因为跳马时不慎摔倒,盆骨以下全部摔伤。他说,厂里看重的是盐津随处可寻的竹材,而且竹编作为实用性功能较强的工艺技术,多年来一直在民间传承得比较好,当地人多多少少都会一点竹编手艺,培训起来比较容易。
刘青明的工作是把打磨好的青篾条和黄篾条细细编织起来,靠着篾条的自然的色泽编织出好看的纹理,最终织成一个簸箕的里子。这些企业带动了71615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2019年8月,刘青明一家人接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搬家到了水田新区A区3栋,生活一下子全变了。但据罗兴尧介绍,销路最好的当属竹簸箕,在沿海市场,消费者用它来装干果、水果、或者盛放其他物件,由于工艺精美、观赏性强,很多消费者非常喜爱,所以公司现在的订单根本做不完,产品都是供不应求。
他也守着这门手艺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涉足竹笋加工、黄牛养殖、乌骨鸡特色产业等。
也因为这个原因,家里的经济条件原来越差,并最终成为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划坯子、劈篾条、编里子、做框架、把里子和框架编织在一起……各环节配合密切,工人们气定神闲,动作舒展,似乎很享受竹编工艺的整个过程,连眉眼都是舒展的……这并不是某个非遗传承人的艺术创作过程,这是盐津县水田新区的搬迁群众在盐津粤滇竹文化有限公司务工的工作场景。按照厂方的安排,很多搬迁群众都接受了竹编技艺的培训,工人刘定富年轻时候就会简单的竹编技术,对竹编非常感兴趣,厂里有老师来培训的时候,他每场不落地接受了培训。他说,厂里接受技术培训的机会可多了,有时候是组织昭通本地的竹编技艺传承人来培训,有时候是全国各地著名的竹编受益人,他们都各有自己的技巧,学习以后对工作帮助很大。
没有想到,2017年,丈夫却因病去世,把沉重的家庭的担子甩给了李忠会一个人。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对口帮扶盐津县及另外三个县的中山市切实采取措施和加大投入,助推昭通群众脱贫致富。李忠会一个女人,除了在家种地、做家务,还要像一个男人那样在周围找些拌灰浆、抿墙壁等零工来做,才能苦苦支撑住这个家庭的花销。不但是自己有了工作,妻子也在新区花田小区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
她说,搬到新区生活条件好多了,做点工,一家人的学费、生活费就没问题了,远没有在老家时那么苦那么累,大的孩子花销大一点,亲戚朋友也都帮衬着,没有什么大的困难。李忠会有一个幸福的开头,一家人在中和镇艾田村翁兴槽组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
2019年8月,李忠会带着两个孩子搬迁到了水田新区,这个时候大的孩子争气地考上了大学,小的孩子也上了初中,就在安置区附近地盐津县第二中学读书。竹艺里的人生厂子里的管理人员罗兴尧也是本地人,是昭通鲁甸县龙树镇的人,他是因为在广东的职业技术学校就读,前年就进入公司工作了,公司到盐津投资建厂以后,他作为昭通人,首先被厂子里作为最佳人选选派到盐津担任管理人员。
轮椅上的喜乐在竹编厂的这些手艺人中,刘青明无疑是最打眼的一个:他跟大家围坐在一起工作,工作台却是单独的一个,而且比众人的足足高出一倍。(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静涛 实习记者 孔竣 文/图)。没想到现在老了老了,这门手艺又吃香了。李忠会勤快,除了在竹编厂做工,还担任着楼栋居民的管理服务工作,是她住地那个楼栋的楼栋长。引进企业26家,实际完成投资10.0997亿元,销售农特产品4.5826亿元。充满希望的女人长相甜美、比实际年龄看上去年轻的李忠会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人生经历。
女儿是有文化的,在园区管委会有了一个公益性岗位,也能服务人民群众,施展自己的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当然,变化最大的是他自己也到竹编厂接受了技能培训,立马就有了工作,可以靠着自己的劳动挣一份工资养家,这个变化对他来说是最可喜的。
竹编在昭通是一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谁也没想到,这项古老的技艺,在工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不但完整传承下来,还为众多搬迁群众提供了工作机会,还能够在时代的磨砺中再次焕发闪耀的光芒。目前,竹编厂的产品除了订单销售,还实现了网上销售,多销往浙江、广东、福建一带,工厂建起到目前一年多时间里,各类竹编销售量都挺大,畅销的品类卖了两万多件。
这是个手上活,也是个技术活,他做得很仔细,也做得很娴熟。丈夫去世的时候家里正是困难的时候,多年给丈夫医病耗光了家底子,老大读中学、老二读小学,都正是用钱的时候。
刘青明最兴奋的是他的活动范围扩大了,老家山高坡陡,他的活动半径只能是在家里。目前,竹编厂研发的竹编品类多达二十来种,有观赏性较强的竹匾、各式花瓶等,也有实用性较强的簸箕、笔筒、各式竹篓、垃圾桶等,当然也有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的各类竹匣、梳妆盒等。你再一看他身下就明白了,他坐的是轮椅,比大家坐的凳子也刚好高出一倍。他在厂里做的工作是把竹筒划成篾坯,再把篾坯用机器剥离成篾青、篾黄,他的工资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也算是得到了工作的认可,这让他挺自豪的。
在新家,到处都是柏油路,到处都有人,他坐在电动轮椅上,哪里都去得了,去哪里都那么新鲜有趣。儿子也可以放放心心外出打工挣钱。
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12060人,其中到广东省就业2885人。做了一辈子竹编的王云春老人并没有靠着这门手艺脱贫,以前编出来的竹编,由于找不到市场,价格上不来,又耗时耗力,是个没用的技术。
工厂背后的厚谊在竹编厂务工的工人共有30来个,能够长期坚持每天8小时上班的也有10来个严打整治方面,扎实推进打击整治跨境违法犯罪、命案积案破案攻坚、打击长江流域非法捕捞、破案会战、鹰眼三号扫毒、净边云剑昆仑净网等专项行动,共侦破各类刑事案件5255起,抓获刑事犯罪嫌疑人4059人,查处治安案件12708起,查处违法人员14729人。
紧紧盯住接处警、受立案、放管服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大力加强和改善服务群众工作。在脱贫攻坚保障战中,昭通公安严格落实挂包帮扶责任,派出171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62名脱贫摘帽督导员深入一线驻村工作,举全警之力,扎实开展挂钩扶贫、禁毒脱贫、跨境婚姻管理等行业扶贫工作。坚持大要案件同步上案、区域联动,重大刑事案件实现了快侦快破。创新推出十办便民措施和1+2+4工作法,确保疫情期间服务不缺位,工作不打烊,助力30余万名务工人员平安顺利返岗复工,得到了省公安厅的肯定和推广。
强力推进线索核查、案件侦办、逃犯缉捕、乱点整治、机制建设等重点工作,实现了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总体目标。禁毒方面,强化毒品问题及毒品重点地区综合治理,查破毒品案件294起,缴毒459.07公斤,特别是成功侦破一起单案缴毒166公斤的跨境贩卖运输毒品案,创昭通公安单案缴毒历史之最,镇雄县毒品问题重点关注地区被国家禁毒委摘帽。
全程护送和保障了35.47余万群众安全顺利搬入新居,创新出台《昭通市公安机关服务和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20条措施》,全面跟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治安管理服务工作,确保了群众搬迁入住后治安稳定、秩序良好,未发生影响稳定的重大案事件。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昭通公安第一时间牵头布建完成环昭、环县疫情防控卡点85个,日均投入警力3500名,查验过往车辆45.71万辆、人员132.79万人。
2020年,全市社会治安呈现四升四降(即:破获刑事案件数、抓获刑事犯罪嫌疑人数、查处治安违法人员数、破获盗抢骗案件数同比分别上升,八类暴力犯罪、命案、黄赌毒治安案件发案数、交通事故数同比分别下降)的良好态势。全面强化全市53个监测、医疗、留观点秩序维护和社会面治安管控工作,依法办理涉疫违法犯罪案件134起,查处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案件35起,破获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案件257起,化解涉疫矛盾纠纷3780起,确保了全市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